深夜球鞋拆解&评测# Air Zoom Drive AF
多图慎入!球鞋拆解&评测# Air Zoom Drive AF
深夜继续球鞋评测,这次评测的对象是笔者的最爱没有之一的球鞋----- Air Zoom Drive AF,这次依旧从实战鞋的角度考虑进行选择,同时为了让大家更好的了解球鞋的构造,笔者含泪将身为长达十二年的老鞋进行全方位的拆解,希望给大家一个全面的评测。纳什作为96“黄金一代”的代表人物之一,属于典型的大器晚成类型的球员。从96年被太阳选中到98年交换到小牛再到04年回到太阳,不论是小牛时期和诺维斯基的琴瑟和鸣,还是在太阳时期和斯塔德迈尔、马里昂组成的“MSN”快打旋风,他的球风就和他的球鞋一样,轻盈快速、精灵鬼魅。作为太阳队“7秒快攻”的发起人,纳什出色的攻防转换意识联盟无人出其左右。当对手还沉浸在进攻得手的喜悦中时,太阳的快攻组合已经完成反击退防,纳什的长传能够准确地找到快下球员的跑动位置,并且不需要任何的调整动作,接球者直接就能灌篮或上篮。有时还能看见斯坦德迈尔和马里昂在快攻时先起跳,在空中等待纳什的传球,然后就是一个血脉贲张的灌篮。虽然纳什具备了优秀得分手所应该具备的一切素质:无论是突破上篮,中投,三分球还是罚球,纳什都是“180俱乐部”的常驻会员(即中投命中率+三分球命中率+罚球命中率大于180)。但是纳什却根本不需用得分来统治比赛,他和锋线球员的挡拆几乎是所有球队的噩梦,没有人会预料到他下一步会干什么,不论是是一记妙传还是自己进攻。而纳什几乎熟谙各种传球手段,凭借着自己和队友之间的默契来作出各种反应,穿针引线的引领球队取得胜利。
纳什从加入小牛时就穿着Air Jet Flight,一款包含魔术贴和后掌MAX的低帮球鞋,配置只能算中端,但是外形像极了跑鞋。那时候的球鞋资讯很少,网络也没有那么发达,很多人不知道这双鞋的名字,都直呼这双鞋是“纳什的鞋”。而这双鞋也反映了纳什对球鞋的要求,轻质、快速。而纳什也的确是一个轻易不换鞋的人,也或许确实当时其它的鞋子都不太适合他的风格,所以这双鞋陪伴了他将近5年。直到2004年纳什决定重返太阳,大家发现纳什终于换鞋了------也就是本文的主角------- Air Zoom Drive AF,这双鞋原本是由马刺的托尼帕克和纳什共同代言,可是没到半个赛季帕克就穿上了别的球鞋,就剩纳什一直坚持穿了将近三个赛季,直到NIKE为他出了第一款签名鞋,那是后话,在这里暂且不表。纵观他的职业生涯,入选8届全明星阵容,3届最佳阵容一队,并获2得明星技巧大赛冠军。在2004-2005、2005-2006连续两年获得常规赛MVP, 而纳什也是美职篮史上第九个和后卫中第三个蝉联MVP的人,自奥拉朱旺之后第一位拿到常规赛MVP的国际球员。而Air Zoom Drive AF见证了纳什在太阳队乃至他职业生涯的巅峰,也见证了他从一个准一流球星蜕变为两届MVP得主的全过程。笔者作为纳什的忠实球迷,也收集了不少纳什的球鞋,既包括签名鞋,也包括别注款。作为早期低帮球鞋的象征人物之一,Air Zoom Drive AF也延续了纳什一贯的低帮球鞋的要求,作为一款已经由近十二年历史的老鞋,笔者等下在文中会具体讲到球鞋的细节。
言归正传,先说说这双鞋的球鞋配置,中底:前掌扇形ZOOM+后掌大CAGE ZOOM+大面积PHYLON中底,鞋面:皮质鞋面+大魔术贴+TPU。鞋子我是在04年11月入手,购买的就是纳什亲自穿白蓝的配色,刚出的时候专卖店统一价是990元,当时的价格已经算是NIKE的高端鞋了,但是因为纳什本来就市场号召力一般,再加上鞋子的价格定位也确实有问题,球鞋销量也不行,最后很多配色都五折出现在专卖店。我在09年的时候机缘巧合在网上500元收到了同样的配色的球鞋,所以一双用来实战,一双用来看~~~(架不住笔者真的是喜欢~~~)入手之后一直实战到11年,基本都在塑胶场地或者木地板,和另外一款轻质球鞋Team T-mac1轮换实战。直到JORDAN FLY AIR ZOOM DRIVE AF入手之后这双鞋才彻底完成使命,不过笔者对鞋子一直非常爱惜,所以鞋子保养的还比较理想。
笔者身高1米84,体重80公斤,每周最少两次球,每次三个小时左右。经常活动的地点还是家附近的塑胶篮球场和室内木地板场地。打法偏内线突破(因为没篮子),作为左撇子,个人习惯从右侧三分线向内突破或者在右侧三秒区要球三威胁。酷爱防守,无论一对一单防还是联防都爱到不行,打全场喜欢下快攻(因为真能跑)。因为笔者的打球风格比较追求身体对抗而且每场球都跑的很多(我是真的爱防守而且要跑快攻),并且突破第一步通常比较快,步幅也比较大,所以非常在意球鞋的启动和贴地感,因此对球鞋的重量和缓震要求比较高,即鞋子不能太沉从而影响速度和步伐,缓震也不能太软太塌陷,因为鞋子太软容易导致启动吃力,而且会消耗更多的体能。要做到重量和缓震的平衡的确看起来确实难以兼得,这也是笔者为什么偏爱这双鞋的原因。接下来,送上我的球鞋评测和拆解,满分10分制。
外观:9分
Air Zoom Drive AF一拿到手就让人感到十足的速度感和轻质,流线型的设计给人第一眼的感觉也像极了跑鞋而不是篮球鞋(KD8表示前辈你好),修长的鞋身,流线型的大大的魔术贴,低帮的脚踝支撑,短短的鞋舌的背面也写着“Engineering for speed”,整个鞋子充满了跑鞋元素,也验证了这双鞋的设计初衷就是为了速度型选手而准备的。球鞋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给纳什配置了前后掌ZOOM AIR,在那个没有LUNAR技术横飞的年代,ZOOM AIR 是球鞋中底轻质和贴地的象征科技。纵观后面纳什穿着的球鞋,不论是ZOOM MOTION NASH1,还是后期的HYPERDUNK LOW,球鞋都没有再配置前后掌ZOOM AIR,也或许是因为纳什真的不那么在意球鞋的配置,同时NIKE的营销策略也发生了定位上的改变,后来让纳什代言中端鞋款居多。而修长的鞋身搭配皮质鞋面来为鞋子提供了不错的支撑,鞋子侧后面显眼的5点标志“ALPHA PROJECT”也彰显了球鞋的高端属性,(科普下:“ Alpha Project”代表了Nike最顶级,最创新的产品,是Nike研究室长期针对运动员实际需求而开发出的产品。Alpha Project包括了调查、探索、创新、验证、竞争五个步骤:
1.调查:向运动员本人进行调查,询问他们需要什么样的设计。
2.探索:总结运动员的需求,从中提取重点。
3.创新:根据重点来创造运动员所需要的产品。
4.验证:通过测试来证明新产品是否符合运动员的需求以及是否能为其提供更多帮助。
5.竞争:将产品最终交给运动员助其完成更高挑战并开始投入市场进行销售。
经过“Alpha Project”开发出的产品,会拥有五个醒目的圆点作为标志。)
而且从鞋子的配置与定价也能看出NIKE对这双鞋的重视程度,只可惜纳什低调的市场号召力以及球鞋本身市场定位的偏差,导致天不遂人愿。另外,因为笔者买的是蓝白配色,鞋面白色的皮质部分没穿几次就容易沾染灰尘而且不容易清理掉,这个算是小瑕疵吧。而日常的保养建议就用湿布轻轻擦拭鞋身即可。不需要其它方法擦拭。
就像我以往所说,外观这回事见仁见智,不好给分。从我个人给角度,我给9分。
脚踝保护:8.5分
对于高帮鞋和低帮鞋的脚踝保护一直都存在着各种争议,传统观念上认为高帮鞋能够更好地保护脚踝,同时也会牺牲了更多的灵活性为代价。但是经过各种数据的统计和研究也显示,脚踝的受伤几率和球鞋高帮低帮与否没有必然的联系。脚踝受伤与否的原因是多样的,从职业选手的角度来讲,更多的和脚踝力量的强弱、赛前的固定和护踝是否打好、热身是否充分都有关系。ZK4和ZK5这两双经典鞋同样是低帮,但是科比也没有因为低帮鞋而脚踝受伤,相反穿着ZK4和ZK5拿到了职业生涯最后两个总冠军。所以针对纳什突破第一步启动快并且节奏多变的特点,AIR ZOOM DRIVE AF的鞋帮设计延续了JET FLIGHT的低帮设计方式,尽可能保证灵活性的同时不降低安全性。同时,鞋帮两侧使用不同的海绵材质进行保护,脚内侧用的是硬质海绵,减少加速突破时对脚踝的冲击,而脚外侧使用的是稍微软一些的海绵,保证了加速和启动时的灵活性。AIR ZOOM DRIVE AF的鞋带眼一共有7个,可以穿到最后一个并收好魔术贴的话,也不会感到非常难受的束缚感,而经过细节打磨的AIR ZOOM DRIVE AF,在兼顾脚踝的保护性和舒适性方面,完胜很多高帮鞋。鞋帮的设计也非常贴心,用了一个“V字型”的脚踝设计,即使笔者的脚踝很粗,也没有发生如今不少低帮球鞋的卡脚情形。但是如我以往所说,其实真要是想保护好脚踝,还是建议大家一要做好热身,二是尽量戴上护踝,三是平时就要加强脚踝的力量锻炼。
鞋底抓地力:9.0分
虽然AIR ZOOM DRIVE AF的耐磨性一般,但是鞋底的抓地力真的很出色,考虑到纳什快速轻灵的打法,时常要变速摆脱和急停,所以为他设计的鞋子抓地力必须要强。AIR ZOOM DRIVE AF使用的是传统人字形大底纹路,简单实用。笔者在之前的评测里也提到过家附近的室内篮球馆常年没有人打扫,落灰很多,曾经也因为穿着ZK5打球一场球滑到5次(不是黑ZK5,而是我们场馆落灰太多),但是穿上AIR ZOOM DRIVE AF无论突破和急停变相,完全不怕场地打滑。究其原因,一是因为大底人字纹的成熟设计能够提供强大的抓地,另一方面是AIR ZOOM DRIVE AF的纹路很深,确实不容易吃灰。更重要的是,因为鞋底设计的细节,在鞋底的前掌外侧,设计了一排圆形小圈一直延伸到球鞋足弓,不要小看这个设计,它保障了脚底发力变相时时能够牢牢的的吃住劲儿而不打滑,尤其在侧滑步或者交叉步的时候,前掌外侧需要在横移的瞬间提供支撑和前后掌过度,这种小圆圈设计可以大大提高鞋子的稳定性。所以如我以往所说,往往这种小细节,却决定了鞋子的性能高低和使用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