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瓜鞋评第一期:鞋如其人 D Lillard 2
(由于楼主重新编辑鞋评时网络环境不稳定,导致get客户端出错,把之前的版本删除了,不过好在还有备份,那么重新编辑上传了一下,依旧希望各位网友多加支持,感谢!)
Hello!大家好,我是你们的吴公子,欢迎大家收看我的鞋评。那这次之所以选择D Lillard 2做测评,主要考虑到两点原因吧,一来最近无论是利拉德本人的状态还是这双鞋子本身的人气都空前的高涨,二来就是在我看来这双鞋子真的是本年度一款不可多得的实战佳品。它中端的定位,亲民的价格,以及明星战靴的光环,种种因素都让我无法抗拒来穿上它,去痛痛快地快打上一场! 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看看,D Lillard 2 究竟有什么样的魔力吧! Ready?Go!
开箱: 这次adidas也一改往日粗线条的作风,在鞋盒上下起了功夫,镭射Logo的鞋盒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起来都瞬间来了档次~然而打开鞋盒,TMD还是漏了马脚,鞋子简洁精干的外形让我狂咽口水的同时依然掩盖不了苍白的衬纸给我带来的失落,这里真的要吐槽一下adidas,鞋盒方面明明有了不小的进步,那为什么不一鼓作气地把其他细节也做做好呢?我花了900+大洋,你连一张漂亮的衬纸都不给我?! 还是那句话,全方位的用户体验是一个公司应该摆在第一位的,adidas,你可长点心吧!
好了,关上鞋盒,让我们忘掉那伤心的衬纸,眼前的D Lillard 2一下子就让我高兴了起来。不知道大家是否和我有同感,就是自从见过那只呼风唤雨的公牛队以后,每当看到黑红配色的球鞋摆在面前时,都令我感到莫名的亢奋,尽管这只黑红的主人还远远不及帮主的威名,甚至还刚刚落选了让他耿耿于怀的全明星正赛,但那种从骨子里散发出的倔强,那微微扬起的上唇,仿佛一直在向每个人宣战。
鞋子拿到手不算轻,当然也不至于像D Rose 6那样臃肿,从外形上来看,虽然在2代身上依然能找到1代的影子,但2代看起来更加协调,更符合现在人们对篮球鞋的审美,圆形的鞋头,织布合成革的鞋面、一体化的全掌内靴以及黑红对比强烈的大底,每一步都踩在了当下球鞋的发展方向上,让我很难挑出毛病来。
外底: D Lillard 2的外底方面采用了大量的人字纹搭配后跟横纹来模拟出橡树树皮的防滑结构,科技上依然延用了nomarking无痕橡胶,鞋头处有利拉德“dame”的Logo,左右脚外底前掌花纹拼接成了“Oak&land”(利拉德来自奥克兰),足弓处的“Brookfield”代表了利拉德生长的布鲁克菲尔德街区,后掌也雕刻上了利拉德母亲的昵称“Suga gee”。这里要重点说的就是我这双黑红客场配色的利拉德2代外底材质融入了德国老乡“马牌”轮胎的科技,然而却并非如很多网友猜测的那样有着出色的耐磨性能,恰恰相反的是,“马牌”轮胎较其他厂商的优势在于它的静音效果和舒适体验而非耐磨耐操。足弓位置设计出了一个大约10°-15°的倾斜,应该是为了增加足弓处与地面的接触面积,使外底的摩擦力更大来达到更稳定的效果。 利拉德2的外底给我的实战感受一个字形容,那就是“粘”,大底摩擦地面时可以很直观地把这种感受传递给我,它不会像一般耐磨橡胶的外底那么“硬”,在变相急停时也很少发出“吱吱”的响声,怎么说呢,应该时介于水晶外底与普通耐磨橡胶之间的感觉吧,实战几场下来也沾了不少的灰,笔者身高180cm,体重75kg,属于速度突破型后场,之前很少有球鞋给我带来过这种类似的感受,刚上脚时说实话真的有些不太适应,因为他的软和粘会通过形变直接缓冲掉侧滑时产生的位移,这种情况的好处在于保证了外底的防滑性能,而另一方面就很考验鞋面的支撑性和包裹性了。
中底缓震: 中底方面adidas这次给利拉德2配备的既不是1代的adiPRENE+也不是时下大红大紫的boost,而是代替了之前结构缓震的材料缓震科技bounce,鞋垫厚度不错,脚感也更加的踏实,软弹又不失稳定,很多网友这时又在尖叫了,啊~这是红果果的抄袭我大李宁啊!呵呵~没错,李宁的当家缓震科技也叫[baʊns],只不过是“b-o-u-n-s-e”而已,其实都是“弹”的意思,至于脚感,对比我手里CBA赞主版的音速2来看,adidas的缓震要来的更软一些,也就是还给你的反弹力会更小一点,舒适性也更好一点,相反在启动速度上肯定会有一部分的牺牲,怎样的取舍?见仁见智吧。 至于具体的实战感受,如果你既穿过Nike的lunarlon又尝试过UA的micro G的话,那么这次的bounce就是二者的混合体,不会绵软无力也不至于过分激进,就是那种恰到好处的稳扎稳打,它会随时待命,让你在场上的发挥更佳游刃有余,比起前两者,我更喜欢bounce给我的这种中庸朴实的脚感。 然而利拉德2的中底还是偏厚了一点,使得整个鞋子的重心稍稍偏高,再加上柔软的鞋面和低帮的设计,让我很担心在激烈的实战当中会崴到脚踝。不过实际感受并没有那么糟糕可却也好不到哪去,真是枉费了如此出色的中底,可假使配上flyknit+flywire的鞋面……好吧,再让我意淫一会儿……
众所周知,利拉德2有两个版本,一种是我手里的这双采用了bounce技术的,另一种则是与crazylight2015共底的半掌boost版本,很多网友也就哪一个版本更好产生过激烈的讨论,而在我看来,压马路的话,穿拖鞋都可以,要实战,就这双!放开打,没毛病!至于为什么,相信穿过CL2015的朋友们都应该懂得,后掌慷慨的直接升级为一枚一元硬币直径厚的boost,前掌却什么科技也没给,上脚的感觉说是精神分裂也绝不为过,再加上前掌无内衬的primknit鞋面糟糕的包裹性和支撑性,让我真的不知道该如何来评价这样一款鞋。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boost科技没有bounce来的出色,重要的是如何来应用,比如D Rose系列上的boost我认为就恰到好处,对比我已经穿着打了一年的D Rose 5来看(实际上D Rose 6上的升级个人认为更加完善),如果让boost和bounce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公平竞争,那毫无疑问我会选boost,因为在定位、舒适性、功能性以及耐用性等方面boost都要远远领先于bounce(我这双利拉德2在经过大概10场2个半小时的实战后,已经能够轻微的感觉到缓震效果有所衰减,而戎马一年有余的罗斯5却Q弹依旧),然而bounce给你的却是拿更少的钱办更大的事儿,所以与其纠结于哪个科技更出色不如好好考虑一下哪个科技更适合自己。
鞋面与支撑: 官方宣称,D Lillard 2的鞋面采用了一种叫作“jacquard”提花织布的面料,听起来很高大上哈,其实只不过是类似于Nike的Air Max 90上的针织材料罢了,鞋子依旧采用带有外部adidas logo、内部Lillard logo的一体化鞋舌搭配techfit科技的内靴的设计,内衬和鞋面之间的填充物质一样的柔软舒适,实战感受极佳,出色的包裹性让我也稍稍缓解了由于鞋底防滑处理得过于保守以及球鞋重心过高所带来的安全顾虑,如很多评测中提到的一样,真的很紧很紧,紧到以至于你不用系鞋带也不会担心把球鞋跑飞的地步,这一点真的要比一代好太多太多了,鞋子的第一排鞋带穿在类似于Flywire(当然也伴随着一样容易拉断的风险)的束带之间,在拉紧鞋带后,会直观的感受到这两条束带对脚面的压力,在实战中感觉会更加明显,不过如此舒适的内靴却有着不宜穿脱和透气性差的先天缺陷,笔者明明选择了合适的内长,在试穿利拉德2时却十分吃力,不过一旦穿入,就很难再想甩掉它,而每场2个半小时的球下来,袜子基本湿透,可见鞋帮内侧处的透气网布设计作用寥寥,脚背处的鞋带由一直延伸至两侧鞋帮的tpu片连接,最后一排鞋带孔外侧有铆钉加固的金属装饰,细节处理得很不错。鞋子后跟的tpu带有利拉德专属的对称logo,材质虽然硬度不高但有摸起来很有韧性韧性,不像KT1的那样软趴,算是中规中矩吧,尴尬的是向上延伸的合成革护踝受制于内靴出色的包裹看起来作用不大,仅仅起到装饰的作用。 至于很多评测中都质疑说Lillard 2的足弓处没有tpu支撑这一点,我可以很负责任的告诉你,放pu-s~因为当时笔者拿到鞋的第一反应就是检查足弓这一部位是否真的如传言中的那么坑爹,而且是卯足了劲儿得去按压,显而易见的是这双鞋的的确确有支撑,而且面积不小,据笔者初步判断,应该是和adidas最近推出的其他鞋款一样成X型一直延伸到前后掌。
正如前文所述,Adidas D Lillard 2虽然没有时下最前沿的科技护体,也没有乱花渐欲迷人眼的配色噱头,但这些都不妨碍它成为一双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实力战靴,就像他的主人一样,没有耀眼的光环也没有显赫的声名,但只要一上场,就可能分分钟把你带走。 好了,本次的测评就到这里吧!希望各位能够支持原创,也欢迎大家和我多多交流,如果各位希望看到其他球鞋的测评大家可以在下边留言,在我精力允许的前提下会尽量一一满足大家! 最后奉上球鞋评分和楼主靓照,我们下期再见! 外观:8/10 缓震:8.5/10 透气性:6/10 保护:7/10 抓地耐磨:8/10 重量:7/10 性价比:9/10 综合评分:8/10 注: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引自 @GET-USER-226669:
全明星配色是水晶外底,虽然我没有亲身体验,但参照橡胶外底的CL2015,耐磨性能令人堪忧,个人建议选购带有boost科技的球鞋时,无论实战还是压马路都要对外底的耐磨程度提前做好功课,因为一旦外底磨漏,伴随着脆弱的boost直接接触地面,也就直接宣判这双鞋子的死刑了。
引自 @GET-USER-451434:
偏码么?
引自 @GET-USER-116977:
脚弓会酸么、、、
引自 @GET-USER-124217:
引自 @GET-USER-124217:
引自 @GET-USER-200083:
引自 @GET-USER-45343:
引自 @GET-USER-139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