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伙都在追大AIR,我却在耍大CB!
初战首测 本人概况,身高175,体重150+,打法力量型。由于基本功好,野球场一般按球队需求定位,1-5号位都能胜任。由于受过严重膝伤,风格偏地板流,而对鞋子的需求优先考虑缓震效果,其次保护性及稳定性。 本次测评前已压马路一周,气垫处于刚踩开阶段,尚未达到最佳效果。本次测评属于第一次实战,鞋子尚未到达最佳状态,有待以后补测。 外观:10分 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部分。不多评价。反正我个人是认为与其跟大潮抢大Air不如弄这对基本配置一样的CB34来得实在。都是96元年奥运上脚的款。如果说当年皮儿爷脚上的大Air是日后风派速度流的蓝本,那么这双巴克利就是日后雷派力量流的元祖了。 重量:10分 基本所有人光看外表都觉得这鞋绝对是重甲。粗犷的外形应该配以大吨位的重量,但这双真的出乎意料的轻。当然,跟现代的fuse或者编织面的比这货也不轻。但作为全皮的鞋面来说,它真心轻。比起AJ11、12这类现在还有土壕朋友穿来实战的复古球鞋还轻。 实战概况:其实我本人是不太喜欢鞋子过轻的。总感觉跳起后双脚不受控制地乱甩,特别是在全力跳起滞空的时间。但这双鞋的重量是有的,实战中没有出现那种不受控的飞行。 包裹性:10分 现在许多Hyper系列已经是不需磨合,上脚即能实战了。这大多得益于现代鞋面材质的进化,但想当年的皮质球鞋大多数是需要穿一段时间带皮面和脚面磨合才舒适合脚再来实战。但这款CB34我只能说太合我的脚型了,基本上脚的贴合度就已经完美。(注:本人脚背偏高,一般人可能还需要磨合期。) 实战概况:包裹性在实战中其实很难说具体体现出什么来。我自己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无论启动、起跳下地还是转身。都没有鞋内打滑的感觉。而且包裹得很舒适,不会太紧但也不松。 稳定性:8分 老实说这鞋的美中不足最大体现就是在脚踝位置。属于那种中帮偏低的绑带设计。在那个没有飞线和防侧翻的年代。鞋带孔的排列可以说是鉴定一双鞋稳定性的唯一标准。这鞋的快速系带系统跟AJ10差不多。但最高鞋带孔的位置偏低。可能是出于为巴克利打法的需求设计的,保证灵活性的同时不失稳定性,但对于现在打球的人来说这设计有点鸡肋了。 实战概况:老实说,较低的鞋带孔最大优势在于启动发力前无论变向的调整还是降重心的节奏都更随心所欲。而且防守端滑步的变向也有所提升。但本人觉得还是高点好。 缓震:10分 Air max的缓震性真不是吹!只要你够体重踩得动,秒现在任何形式的缓震。虽然刚上脚没有zoom的踩💩感。也不如lunar的软,但也没有板砖般的生硬。而且能感觉到承托力很足。相信穿过全掌zoom球鞋打球的朋友都体会过,打久了脚弓位置会酸。主要就是zoom是软,但承托力不足,特别对于脚弓出的压力会很大。但Air max相对地在提供足够缓震同时,承托力也是妥妥的。 实战概况:现阶段我这双巴克利的air max尚未完全踩开,踩💩感还未出来,但实战中已经完全没有任何震脚的感觉。无论尽力腾空后下地还是前脚掌连续跳,脚感还是美美的。最重点膝盖感觉在打完球后真心好! 总结: 本人觉得这双鞋子整体感觉还是很不错的,从各方面都有照顾到的实战猛鞋!非常适合2、3、4号位力量型打法的球员,特别是灵活死胖子和矮壮篮板怪!如对缓震需求较大,重量要求较轻的球友强烈推荐入手。
引自 @GET-USER-304964:
引自 @GET-USER-364884:
引自 @GET-USER-304964:
引自 @GET-USER-137757:
引自 @GET-USER-131702:
引自 @GET-USER-45343:
引自 @GET-USER-131702:
引自 @GET-USER-45343:
引自 @GET-USER-171714: